德云小师爷_第123章 攒开场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23章 攒开场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无极小说吧] http://m.wjxs8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转眼。



孟贺堂和烧饼来到场中,鞠躬行礼,重新站好。



观众见演员就位,纷纷不自觉的将脚上、手上、嘴上动静变缓。



一个细节,将津城老少爷们的懂行,显露无疑。



孟贺堂深吸两口气,努力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。



转眼,只见他上下两片嘴唇,往嘴里一缩,直接把牙齿包住。



下台一抬,眼睛一眯,二十岁的肉体,六十岁的灵魂,就便有了几分模样。



这份发托卖相的功力,让台下观众来了几分兴趣。



其实他们不知道,孟贺堂暂时也就学这个,有几分灵性。



不管台下,这家伙就保持着自己的老人相,看着烧饼问道:“尼介是做嘛的?”



带有七八分味道的津城方言一出口,更让台下不少观众点头。



“哟,地道呀!”



相声演员走南闯北,喝四方水,吃百家饭。



讲究的就是:入哪座山吼哪种腔,进哪座庙拜哪方神。



说白了,就是到哪里演出,就得学哪里的方言。



甭多,学上三两句压言镇场便可。



等你上台,开场那么一说,当地的观众便会有一种惊喜的感觉。



自己家乡的方言,那是怎么听怎么舒坦。



没跑了。



亲近感一上来,掌声、喝彩声,你要啥我给啥,捧就完了。



这是相声行当的老前辈传下来的技巧,用行话来说,便叫“倒口”。



甚至还有人专门攒出了“倒口活”,也就是整个段子都是以学方言为主。



比如,《学四省》。



胡炎前面有自己的事要忙,没有介入他们的溜活儿。



此刻一听,同样眼前一亮。



“发托卖相”加“倒口”,这种使活儿的方式,算是相当老道了。



而且胡炎一听,便知道《绕口令》选得本子,是最传统的那一版。



在津城,新活儿指定没有老活儿受欢迎。



因为老活儿的用词、节奏讲究,听着更有味道。



但是老活儿的经典之外,或者说最难之处,便在于“人物塑造”。



而传统版《绕口令》逗哏的人物,就是一个耳背、较真的老人。



只是轮到孟贺堂身上,他又偏偏擅长这一手。



巧了么这是?



演员、本子、演出地点,在这里直接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。



当然,这不可能是巧合。



光凭孟贺堂和烧饼,也不可能归置出这么见水准的活儿。



胡炎脸带微笑,扭头一扫旁边的郭德刚。



跟孟贺堂一比,烧饼的难度小了许多。



搭档话音刚落,他用普通话接道:“我们是说相声的。”



孟贺堂模样不变,恍然大悟:“噢,说相书的,知道。说书先生,说个《三国》呀,《列国》呀;说个宋朝的《杨门女将》,佘太君,老令公,杨宗保,穆桂英;烧火的姑娘杨排风;《西游记》,孙悟空,保着唐僧去取经,还有《三打白骨精》。说书的!”



烧饼拦上一手:“不是,您没听明白,您说的那是说长篇书的,我们这是说相声的。”



孟贺堂的耳朵确实不好,听不清楚,那就抬起手拢在耳背。



这份老人相,味道又更足了几分。



等烧饼说完,又恍然大悟道:“噢,笙啊!吹笙的,好艺术,这我可懂得,吹个《送公粮》,吹个《新货郎》,各种曲调。”



第123章 攒开场[1/2页]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