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代十国那些事_第51章 淮南旧事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1章 淮南旧事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无极小说吧] http://m.wjxs8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就这次梁晋之战而言,准确来说,其实打了个平手。晋军先败后胜,胜也是惨胜,举全国之力、倾全国之兵,最后落个杀敌一千、自损八百的下场,损兵折将,元气大伤。



战争,不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较量,更是国与国之间全面的对抗,广义的战争在经济、外交、人才、文化等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,古今皆是如此。



晋王李存勖与梁争霸,不仅仅只是依仗兵强马壮,也注重外交,前面讲过先是与契丹依旧保持叔侄关系,斗而不破,不到最后时候不会撕破脸,即是外交方面的成果。



再向前文看,朱温篡唐时候,四镇抗梁的故事,也属于外交范畴,只是为了行文紧凑,一笔带过。



且说晋王李存勖这次发兵攻梁,也曾遣使到淮南吴王、凤翔岐王、蜀国王建三镇,请求出兵以为策应。我们可以假设,在梁廷这段时间内政不稳的情况下,若四镇同时起兵,则一鼓作气灭梁的可能性极大。



但是事后来看,只有晋与梁死磕,原因无他,各有各的难处,下面我们讲述一下,淮南这边的难处。



吴即淮南,为杨行密所开创。小杨,是安徽庐州人,家族世代贫农,五岁时候父亲因病去世,家里失去了顶梁柱,更是一贫如洗,其母亲带着小杨乞讨为生,吃百家饭长大,经常是饿着肚子,运气好的话,给有钱家打打短工。



虽然饥一顿饱一顿,但小杨还是一天一天长大,且长的比常人高大,据说八尺有余,换算成现在的尺量,也是两米多的大汉。



原来身高,真的与生活水平关系不大,多为先天因素。



俗话说,身大力不怯,杨行密长到十二岁的时候,就能手举百斤的重物,且是一条大长腿,跑得快,一日可走三百里路,后世的梁山好汉神行太保戴宗,大概率就是以此为原型的。



在杨行密老母亲在世的时候,杨行密就靠体力干点重活或跑腿的活,挣点辛苦钱,受尽了人世间的轻视与白眼,虽然努力生活,可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。



当时已是唐朝末年,军阀混战,民不聊生,各地水旱灾害频发,政府不去救济,反而继续增加赋税,群众活不下去,就揭竿而起,影响最大的当属王仙芝和黄巢率领的义军。



在杨行密十六岁的时候,老母亲终于离开了这个刻薄的人世。杨行密寻了一块山地,将母亲草草埋了,大哭一场,又在母亲坟前躺了三天,就下山去了,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江淮一带的黄巢义军中去。从此义军中又多了一员骁将。



881年,杨行密所在的义军被唐官军围剿,虽然杨行密跑的快,但终究没有马快,最后被捕。领头的军官见他相貌奇特,于是解开他的绳索,令他穿上官军衣裳。



跟谁都是混口饭吃,摇身一变杨行密就成了大唐的一员兵将。之后戍守朔方,不久提升为队长,守边期满返回庐州,杨行密自恃有军功,回庐州后,没有给当地军吏孝敬钱。



官场黑暗,军营也是如此。军吏见他长得怪高大,行事却如此不敞亮,就整天挖苦奚落杨行密,杨行密虽然孔武有力,可终究没有文化,被羞辱多次,也还不上口,遂怀恨在心。



第51章 淮南旧事[1/2页]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